范进考了二十多次科举都没中是因为考试太难
范进考了二十多次科举都没中,是因为考试太难了吗?
范进一生中考了二十多次科举,屡考屡败,但他没有放弃,直到55岁才中举人,所以是科举考试太难呢?还是范进本人水平有限呢?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。
明清科举盛行八股取士,考试范围、答题格式、答题用语等均有严格规定,尤其是答题用语,必须模仿古人语气,即是“代圣贤立言”,不允许自我发挥。就此而言,八股文确实有难度,但并非不能玩得转,如杨荣、夏元吉、杨慎、杨廷和、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等大明内阁大臣,无不是八股文高手。
范进55岁才中举人,与考试难度关系不大,自己本身水平低才是关键,原文中有三点暗示。
01.不了解唐宋八大家苏轼,还将其说得一无是处
原文第七回写道:“四川如苏轼的文章,是该考六等的了。”“学生在四川三年,到处细查,并不见苏轼来考,想是临场规避了。”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。又道:“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?”范学道是个老实人,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,只愁着眉道:“苏轼既文章不好,查不着也罢了......”
文中说的是,范进任职山东学道期间负责一起科举考试,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试卷而苦恼。此时,范进幕僚景玉就给他说个笑话:“数年前有一老先生在四川作学道,见考生苏轼没来应试,认为他水平低下,临场规避了。”
景玉说的是笑话,可范进却信以为真,直言:苏轼文章写得很烂,没啥文化,不录取也罢。由此可知,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?还说别人不行?
胡屠夫说到范进“我自倒运,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。”“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”“像你这尖嘴猴腮,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;不三不四,就想天鹅屁吃!”
自己的老丈人对女婿都是各种挖苦讽刺,瞧不起,极尽贬低嘲讽。可想而知,其他的乡里邻居更是不屑一顾;像张乡绅之流,更是不会多看范进一眼。总言之,中举前的范进没有一个人瞧得上。
然而,范进中举之后,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在老丈人胡屠夫眼里,范进的形象来了个360度大转弯。第三回写到“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,品貌又好;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,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。”通过科举制度,范进成功的成为了老丈人眼中的完美女婿,老丈人从此对范进另眼相看,绝不会再轻视、瞧不起范进这个女婿了。
第三回中描述张乡绅来攀谈“世先生同在桑梓,一向有失亲近。”“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”描述乡里邻居是这样的自此以后,“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;有送田产的,有人送店房的,还有那些破落户,两口子来投身为仆,图荫庇的。”
这些都可以看出范进中举之后,周围的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正所谓人活一张脸,科举制度为范进赢得了世俗的赞誉,带来了无上的荣耀,等到范进考取进士之后,更是风光无限。
秀才,科举考试入门级,过了这关才能去玩“乡试”,考举人,而后是会试、殿试,问鼎“进士三甲”。就范进这水平,考秀才都难,55岁中举已经很不错了。
从原著这三点可以看出,范进不但古今名人一无所知,文章也写得很烂,其文化水平确实有限。因此,范进54岁中秀才,55岁中举人,也就不奇怪了。 但是,水平有限的范进,54岁中秀才后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这三大关却非常顺利通过,钦点山东学道,升任通政司,做了四品高官,其人生如同开挂,这又是为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