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嫔妃脚上穿的花盆底有什么作用只是为了
大清嫔妃脚上穿的“花盆底”有什么作用?只是为了美观吗
大家好,说起大清嫔妃脚上穿的花盆底的话,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。
现代女人为了美观,使站姿、走姿更富有风韵,婀娜多姿,穿上了高跟鞋。其实,我国高跟鞋的历史,要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周朝,在《玉台新咏》中,也有关于高跟鞋的相关描述,如“履高疑上砌,裾开特畏风。”
到了清朝时期,满清贵族妇女穿的不是高跟鞋,而是类似的“花盆底鞋”。这种花盆底鞋,又称旗鞋,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。它以木为底,鞋底高5-15厘米,最高的有25厘米。这么高的鞋子,上了岁数的老年妇女是不方便穿的,因此穿花盆底鞋的大多为十三、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。
清朝的花盆底鞋,又称“高底鞋”,由于它上细下宽、前平后圆,落地印痕皆似马蹄,也称之为“马蹄底”鞋。
十几厘米的鞋,满族贵族妇女穿在脚上,难道她们不怕摔倒吗?我们不禁深表疑惑,也为她们担忧。其实,满族女人穿这么高的鞋,如果不习惯,还是很容易摔倒的,如《新还珠格格》中,刚刚入宫的小燕子穿上花盆底,刚开始不太习惯,直接在乾隆和皇后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,使乾隆皇帝目瞪口呆。可知,小燕子在宫外,
花盆底鞋还分为花盆底和元宝底,鞋跟的不同也代表了身份的不同。如“元宝底”就只有身份极高之人才有机会穿上,例如皇后、皇贵妃,普通满族妇女自然没有资格穿。
结语
花盆底鞋的起源可能还有很多,在这儿不一一叙述了。由于它受到满族妇女的热爱,尤其是皇帝的嫔妃对其爱不释手,才逐渐流传下来。最后,“花盆底鞋”越做越精致,各有特色,为皇帝记住、辨别嫔妃提供了方便。
说实话,“花盆底鞋”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跟鞋,是每一个爱美的女士钟爱之物。想当年,“花盆底鞋”在皇宫之中风靡一时,而现在高跟鞋深受广大女同志喜爱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看来变的是时代,不变的审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