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
大明王朝为何把几十万军队留在贵州就地为民
1368年(至正二十八年)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,在应天府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,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。新建的大明王朝,实际上控制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,长城以外是蒙古的兀良哈、鞑靼、瓦剌三部,关东是建州女真、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,天山南北是蒙古人建立的察哈台汗国。长城以内的中原、巴蜀、江南、湖广等地经过各个朝代的经营开发,土地肥沃,人口众多。但地域广阔的“夷蛮之邦“,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,却地多雨潦、少牲畜、无蚕桑,人烟稀少。西南地区被元朝所封的梁王匝剌瓦尔密固守盘踞,朱元璋多次招降,梁王自恃地险路遥,顽固据守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、左副将军蓝玉、右副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远征西南,数月明军平定云南。
局势得到稳定后,朱元璋担忧大军撤回后,云南又成孤悬,于是下令数十万平定梁王的西征军队在贵州就地军屯。昔日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地,瞬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军营。几十万人的军队,供养成了大问题,靠赋税?靠征调?都不现实。战争进行当中,一位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:“备边在足兵,足兵在屯田。”这一建议深受朱元璋赏识,最终,朱元璋也选择了让军人自己养活自己。
曾经铿锵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,开垦田地。20万明军按三比七的比例,三成军队驻扎城市,七成军队在农村屯耕,有10多万人加入垦荒的行列。他们一边开荒种地,军食自赡;一边操练军事,以防战乱。从贵州腹地的安顺向西到曲靖,过昆明、楚雄直至景东,每六十里到一百里,明军建立一个屯军寨子,开垦周围的土地。
人口流动是一种进步现象,改变了“老死不出乡里”的凝固、封闭状态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,人口过多固然不利于社会发展,而人口过少则缺乏开发的力量,移民对“不患无地而患无人”的贵州来说,意义非同寻常。明代移民的主体是“屯民”,他们是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农民,开垦土地,发展农耕,在农业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,促成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发。移民把中原、江南等地长期积累起来的农耕技术带到了贵州,逐步改变了贵州“刀耕火种”的粗放耕作,农业生产在“渐比中州”的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。
大规模的移民,实际上是以人为载体的“文化大搬迁”,将农耕技术、工艺制造、中原式建筑、生活方式、风俗习惯、佛教道教、儒学教育、文学艺术等整个汉文化体系完整地移植到贵州这块土地上,从而改变贵州的文化面貌。
贵州文化的兴起,与明代教育有很大关系,办起了卫学、府州县学、宣慰司学、书院、社学、私塾,朝廷还在贵州开科取士,贵州人有机会参加全国的人才选拔,人才联袂而起。别的不说,唐诗、宋词中没有一个贵州人,而明代有贵州“开省以来人物之冠”的孙应鳌,有以“诗书画三绝”名噪江南的杨龙友,有被誉为“天末才子”的谢三秀,有诗坛对贵州刮目相看的吴中蕃……,
贵州建筑的经典之作,不少是明代的,如有贵阳的甲秀楼、文昌阁,遵义的海龙囤,安顺的文庙,平坝的天台山伍龙寺,福泉的古城、葛镜桥等等。
文|夜郎君